当沙漠绿洲成为遗产地,如何尊重自然与传统,为依靠绿洲牧场为生的原著民建造一个当代的家?
▽视频©孙骁
标清240普清360Vz2高清720Vip超清1080Vip字幕无马上解锁
▽建筑外观©吕晓斌
▽起居空间室内©吕晓斌
“巴丹吉林沙漠里的家”是一个运用地方材料和建造技艺应对沙漠极端气候,探讨巴丹吉林嘎查传统居住建筑的生态延续与当代应变的实验性项目。
▽鸟瞰图©吕晓斌
▽顶视图©吕晓斌
“家”的困境
2024年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依靠其独一无二的“沙山-盆湖”地貌,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沙漠中的点点绿洲,盆湖牧场养育了一个个以蒙古族为多数的传统牧民家庭。朴素的传统建造技艺使牧民们得以应对夏热冬寒、风沙肆虐的气候环境,但已逐渐无法适应他们除小范围游牧外的现代生活需求与经营需求。近10-15年来,居民自发地在家庭空间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各类扩建,沙漠中艰难的材料运输、高昂的建造成本以及旅游引发的床位竞赛使得“家”的建造困境愈发凸显。未来,在遗产地的生态保护限制下,如何建造适应当代需求的“家”,成为此类遗产伴生聚落亟待解决的问题。
▽居住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牧民家庭©孙骁
▽依沙傍“海”的散居聚落©孙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