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彭乐乐,在包头設計了一座一千平米的建築,坐落在显然是被挖掘得残破的荒山,与干涸了的河滩林场上,这个建築的甲方是当地农民,也是承包这块林场的主人,这个农民叫张建,建築用于民宿,以及被张建命名为“慢生活”吃喝玩乐等功用的场地。说起这个农民选择彭乐乐来設計这个建築,可以写成一篇有关建築和审美观念变化的奇异新闻。因为,彭乐乐以给艺术家設計房子而闻名于建築界,意思即:无论对于甲方还是乙方,农民与建築師,都与此前甲乙双方的身份,毫无瓜葛。但这件事情就是成了,这个建築就是按照彭乐乐各种設計理念的坚持下完成了,而且,这个建築一经完成,就在所有喜欢寻找居住有创意民宿去住一住的“有心人”们找到,并在这些“有心人”的圈子里形成了口碑。并且在当地,这个建築已然成为当地年轻人召开各种会议和派对的热门选择场所。
▼群山下的红石山房
于是,这些“有心人”中的好事者,开始在网上搜索这个建築的甲方张建的“真实身份”,即怀疑张建不是一个真实的农民,而是一个有留学背景的“海归”,当然,张建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当地农民。我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这座私人定制的小型建築,从甲方数次恳请这个設計过N个美术馆和艺术家工作室的建築師,以及这个建築落成,和造成的影响,事实上成为一个社会的审美事件:即人们在何种意义上欣赏并接受了一种接地气并且有创造性的当代建築。或者说,一座建築,无论大小,它的创造性,常常与能否形成一种社会的审美事件关联着。
▼整体鸟瞰
创造性与“接地气”有关,中国古话叫做“天时地利人和”,对于这座被彭乐乐自己叫做“红石山房”的低成本小型建築,它的创造性得益于此时(天时)此地(地利)此心(人和)。所谓此时,就是中国所有的现、当代文化和建築,是经历了一百多年向西方现、当代文化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矛盾,以及借西方文化重新认识,和转换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築因素这个历史的交结点上,即它意味着近三十多年来,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所积累的建築上的弊病,诸如随处可见的水泥森林模式,耀眼的玻璃和金属光芒,以及对欧美现、当代建築模式的抄袭和拼接所形成的审美“疲劳”,人们希望看到“接地气”并有创造性的当代建築。
▼建築与远山的关系
事实上,近若干年诸如日本建築師西泽立卫、隈研吾等人转换东方传统建築的有创造性的试验。去年获得普利策奖的印度建築師巴克里希纳.多西,他把早期西方学习的背景和本土文化相结合,发展出与其自身历史、文化以及本土传统相关的现代建築语汇。乃至中国年轻的建築師在理论和实践上也都取得一些“接地气”的经验和成就,如张永和较早试尝试做夯墙建築的试验成果,王澍对中国传统建築的研究和实践,当然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或者说在现代、当代建築的全球化过程中,接受欧美现代当代建築文化的营养的同时,注意研究并在建築实践中转换自己传统文化和建築因素,强调因地制宜,在中国乃至整个欧美之外的地区,已经蔚然成风。
▼方整简洁,品味粗粝的土红色“盒子”
▼玻璃表面的置入带来感知上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