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为家的人
二十一世纪的前二十年是一个全球化和崇尚流动性的时代。四海为家是时代对个人自由的最高赞誉。对于一位世界旅行者来说,住在什么地方都需要随遇而安。因此,当我们要为旅途中的短暂停留设计一个“栖息地”时,需要强调基地的特征,并且对“栖息地”的概念做一个定义。
▽出入口阳台©️ 是然建筑摄影
俯瞰农田的“阁楼”
项目业主是一对父女,他们需要在上海设置一个“栖息地”,以便每年一个月不定期的短暂停留,并且偶尔还需招待朋友。基地位于上海郊区,一栋四层建筑的顶层。建筑的西面是一片永久农业用地,这是基地最有吸引力的特征。得益于耕地红线政策,这块土地会保留农业种植功能,而农业田野的空旷正是现代城市中稀缺的特征。业主希望在这个房子里,可以一直欣赏到农田中四季变化的色彩。“农田比公园更美,因为它不考虑美学。” 基地的其他方向朝向园区内部,缺乏明确的特征。
▽客厅窗景©️ 是然建筑摄影
临时的栖息地
业主对“栖息地”的定义如下:
– 一个暂时停留的落脚点,每年不定期使用一个月;
– 满足日常生活的一切需求,例如卧室、厨房和储藏等;
– 去除生活的痕迹;
– 可容纳众多收藏品的空间;
– 既能满足独处,又能满足多至30人的聚会;
– 绝对隐私(即使在女儿举办30人聚会时,父亲需要保持独处的可能性);
最后以及最重要的一点:
– surprise me:空间的戏剧性和不可预知
▽客厅光线©️ 是然建筑摄影
基本矛盾
一个无论在独处时或者举行30人聚会时都可以持私密性的空间;
一个实用同时没有生活痕迹的住所;
这些要求展示了项目的基本矛盾:
– 满足日常居住的需求,但去除日常生活痕迹。维持空间空旷是反人性的,现代人收集一切物品。藏品与日俱增,空间日益紧张。最开始的轻盈状态能否抵抗必然增长的收集(储藏)需求?
– 30人聚会和绝对隐私如何共存并且彼此不会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客厅概览©️ 是然建筑摄影
实与空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我们构造这样一种模式:
-空间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个始终保持空旷的部分+一个允许被逐渐填充的部分
-一个极为公共的部分+一个极为私密的部分
-允许开放的公共部分没有固定的功能
-私密部分容纳所有功能
▽设计概念体块分析图©️ 优意建筑设计
▽通高空间©️ 是然建筑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