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里佳山是南京近郊的乡村,地处浅丘。“山、渠、田”构成了村落环境的的基本特点,村落的整体形态俨然就是山丘形状的延续,这种叶脉状的肌理体现显出传统村落中人与自然长期的和谐共生的关系。但在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5%的江苏地区,村落“空心化”现象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中、年轻人都前往就近的镇区工作和生活,村中常住人口以老人和低龄儿童为主。为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原有的村属小学撤销,学生改到镇上上学,有专用校车到各村接送,因此村小学这一类的村集体资产逐渐荒废。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要素流通,尤其是江苏推行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使得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都得以长足进步,乡村的田园风光、文化历史、特产民俗都为城乡深度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里佳山地区也迎来发展的机遇。
▽视频© 时差影像
标清240普清360Vz2高清720Vip超清1080Vip字幕无马上解锁
▽在废弃小学的校址上新建乡村旅舍© 时差影像
从废弃小学到乡村居住类公共设施
里佳山原来的小学位于村东北角,背靠山林,是一个有着南北两排平房校舍的院子。交通上既与内部村巷相连,也通过一条田间路和村外的交通道路连通。场地北高南低,两排校舍分别位于两个台地上,校门设在较低的平地的东侧与村路相接。两排教室的外廊皆朝向校园内部,院落中央有一棵百年朴树,树冠茂密、姿态优美。村里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在这所小学念过书,可以说小学承载着老里佳山人的集体记忆。
▽废弃的小学鸟瞰区位© 李竹
▽区位轴侧©东大院ATA工作室
▽乡村旅舍与村落及山体的关系© 时差影像
▽村落的形状是山丘的补型© 时差影像
老校舍废弃后,院内杂草丛生,于是村集体又把其中地势较低的一排校舍租给五金加工作坊,因为教室之间有隔墙影响了设备的摆放,所以作坊在墙上凿洞把几间教室联通起来,建筑似乎还在用苟延残喘的生命来努力维持着新的功能需求。因此这个乡村新建筑的布局和结构是否具备更强的通用性,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改造行为,从而让村集体资产长期保值,这是设计值得思考的问题。
▽乡村旅舍翻建前后肌理对比图©东大院ATA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