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东新村最早建于1953年,因沪东造船厂建造的职工住宅而得名,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设的第一批工人新村之一。经历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三个集中建设期,历时70余载,如今的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新村街道(以下简称“沪东”)是具有代表性的以老旧小区为主的高密度社区。这类社区沿街界面多以老小区和单位围墙、沿街商铺等构成,呈现出“公共性”不足的特征,可供居民活动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空间较少。2020-2023年,VIA在沪东“博兴路-柳埠路”沿线开展渐进式系列更新实验,从设定“空间原型”、建立“空间模式”、设定“要素特征”,到响应环境的“空间意象转译”、有机嵌入“公共生活”,为社区沿街界面的有机更新探索出一条自下而上的实践方法和路径。
▽“向东暖亭”是“沪东实验”的起点©CreatAR Images
渐进的系列更新
沪东的系列更新起点是VIA于2020年5月创作的“向东暖亭”(注释 1)。在仅70平方米的有限建筑空间里,创新的结构设计为使用者争取了更大、更完整的空间体验,在近人尺度中形成温暖的公共生活。至2023年,我们基于沪东的更新需求,又陆续完成了“博兴路游廊”、“博三树屋”、“博三折门”、“博一折门”、“博一花房”“、博一橘园”、“博兴路望台”、“柳埠路游廊”等8处小微空间的设计。由于这些项目源于不同的政府工作项目包、不同年份的工作计划(见表1),整个更新过程虽然因此历时而缓慢,但同时也为实验式的更新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踏勘调研、公众参与、试错纠错的机会。
▽“沪东实验”各点位更新前现状©VIA维亚景观
▽“博兴路游廊”与“望台”一起重构社区公共空间界面与公共生活©CreatAR Images
在初期研究这些更新点位时,我们发现,所有点位大多沿着博兴路与柳埠路的沿街界面散点布局,且每2个相近点位之间大约为3至5分钟的步行距离。这种间距和密度可以成为公共空间界面嵌入一系列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活动场所的契机。经与沪东新村街道办事处工作团队(以下简称“街道”)研究商议,2020年下半年起,我们以“系列更新”的方式、以全局化整体提升社区公共界面的视角开展工作,摸索基于空间更新模式创新的工作方法。
▽“沪东实验”系列更新项目主要信息, main infomation©VIA维亚景观
▽“博一折门”“博一花房”融入周边老旧社区风貌©CreatAR Images
▽“博兴路望台”在完善社区公共空间的同时©CreatAR Imag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