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缘起:特色村镇保护与改造规划
聚焦乡村振兴中陕西关中地区乡村的特色基因传承和功能提升问题,渭南·南焦村依托“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项目“产业发展互促视角下的特色村镇功能提升技术”,根植乡村禀赋与特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基因,打造乡村特色活动空间;兼顾村庄涝池、排水渠等基础设施提升;采用“驻村设计师+乡村基建队”建造模式,利用本土材料与工艺,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改造后的乡村空间©张晓明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针对南焦村存在的特色缺失、公共空间欠缺、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品质较差等关中乡村普遍问题,设计运用本土材料,结合村民公共生活功能需求,将历史要素保护、文化传承、功能提升有机融合,是关中地区乡村振兴的一次有益实践。
▽保留历史文化要素的公共空间©张晓明
初识南焦:历史底蕴深厚的关中乡村
南焦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经开区信义街道,据村史记载,元末明初焦氏先祖为躲避战乱,由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南八里焦庄迁至渭南县南焦村(明清称焦村),村内现存一棵树龄三百多年的老槐树,以及观音庙、石牌坊、古井、焦家大院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由于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利用,大多荒废,无人问津,缺乏标识,有些甚至已被杂草和农田覆盖,被村民遗忘。
文化具有召唤乡愁,建立共同情感的功能,以文化重塑社区自豪感,构建共同信仰,让所有人享受参与其中的价值与快乐是振兴乡村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一个好的乡村景观跟历史与集体记忆有关,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探讨其在当代乡村建设中的传承方式,对于丰富乡村文化景观具有重要价值。
▽项目区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南焦村先天文化资源条件极佳,稍加延展就能轻松获益。改造设计当中,团队秉持“大而全不如小而美”的理念,采用乡村微更新的设计策略,注重通过小场景的营造和点状的修补带来乡村价值的提升。微更新的过程不仅接近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且易于把控,避免大规模影响现有乡村空间和居住环境(宅基地使用权)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乡土社会宅基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特色村镇的功能品质提升点优先选择村庄公共空间:小尺度广场、街巷、历史遗存周边等。难点则在于如何利用小空间、巧手法、低投入来塑造更能打动人的小场景。
▽南焦村历史文化要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 人文空间:挖掘历史文化要素,打造乡村公共空间
- 1、庙前庙后
- 村内保留有一座建于清同治年间的观音庙,建筑本体几经修筑,保存完好,但庙前庙后的外部空间凌乱不堪,后院作为垃圾收集点使用,相邻院墙也破损严重。
▽观音庙节点平面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