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人:向玲
- 编辑:武晨曦,杨子遥,石安,伍培燊,陈诺嘉
踏上建筑之路
做建筑是件很偶然的事情。我是一个在福建的沿海小镇长大的孩子,对于周遭场景的记忆多是山与海,并不是太能感应到建筑能带来什么,也不知道建筑师能做什么。幸运的是,学习期间两位对我影响很深的老师让我能在一个连续完整的思维框架体系内来形成自己的建筑认知。一位是本科时期的毕胜老师,另一位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张雷老师。毕业后我留在张老师事务所工作了一段时间,从学生时期转化到建筑实践的整个阶段我都在张老师的教导下度过,他的很多观念和思维方式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研究生时期,吴子夜在张雷工作室评图现场 © 图片由吴子夜提供
关于“米思”
- 在2016年,我和周苏宁、唐涛一起合作成立了米思建筑(Mix Architecture)。事务所名为“MIX”是因为我们希望米思的建筑是多样的,在一致的思维内核下互相碰撞,呈现出带有不同个人色彩的丰富表达。
- 米思的起步其实和许多中小型事务所一样,有很多遍寻和挣扎的过程。但是回溯这些过往,我认为是个很宝贵的经历,因为它让我们从单纯的设计视野中跳脱出来,了解每类项目内在的逻辑,何时政策主导?何时经济优先?何时设计赋能?我们在翻腾的过程中慢慢整理出相对清晰的思维方法和自洽的设计体系,逐渐变得笃定,也对未来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向。现在的米思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职业化的建筑事务所,从项目的接洽、设计到落地的把控都有个大概的标准和工作模式。我们希望团队能和我们一起成长,思路清晰明确,工作过程简洁有效。
- 我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持有运营类的项目。因为我们关注体验性,注重于设计和真实使用之间的关系,有效运营带来的真实使用状态成为设计的锚点,而明确的运营需求也会对设计本身有更强的依赖性。
▼米思建筑办公室场景和团队合影© 图片由吴子夜提供
“印象性”— 米思的设计哲学
- “印象性”不是一种设计方法,更像是一种思维模式,它是我们面向建筑需求多样化给予的回应。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提出了设计的三重评价标准,本能感知,行为活动,情感反思。我们的这种思考方式类似于观察建筑中人的行为活动和情感变化,并把对周遭的自我感知一起糅合起来,用建筑学的方式呈现出来。
- 早年我们跟日本一个很有经验的建筑师合作过医院项目,他在设计时提出,医院在基本功能梳理完备后不应过多的去关注形式问题,而要着墨于如何塑造空间的氛围。当你的医院内部明亮且温暖,给人一种坚定和安全感时,病人会在踏着阳光进入医院后感到平和舒畅,这些一定会让他更乐观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从而更好地康复。这个类似于场景塑造和心灵庇护的想法就是关乎“印象”的表达。我们希望建筑可以成为一种连接,它把人自身、个体想象和事实环境连接起来,进而转化成一个可使用、可体验、有共鸣的真实客体。 “映射印象,滋生想象。”
▼米思建筑部分作品拼图
- 传统的场地、空间、材料的处理方法是我们一切建造行为的起点。关于印象的思考其实是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人文回应,它让我们聚焦于真实运营和使用体验,并提取其中能给以共鸣的感性部分,使得建筑得以在另一个层面进行变化和迭代。
- 几年前,大舍的柳亦春老师有一系列讲座和展览,叫“即物即境”,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从个人的角度来解读,虽然建筑是个造“物”的过程,但我们希望展示和传达的却是一个“境”,它可以是情境,可以是氛围或境界等等。虽然时代赋予“物”的图像和影像非凡的传播力,但是我们从思考上不应过分挂念于此,不能功利地成为那种二维的、图像型的建筑师,而是力求让人们的现场体验优于影像所得的。在实地识物的过程中体验建筑带来的另一个层面的感知,那些细节积累的、场所赋予的独特感受能汇聚起来,得于物却超然于物。面对这种体验所感知到的建筑,我们希望大众是可想可读的,甚至“误读”也没关系,因为你传达了建造这个社会事件中每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连接了场地、进入者和使用者,并赋予建筑更多的人文属性和生命力。
▼与合伙人一起讨论(左起:周苏宁、唐涛、吴子夜) © 图片由吴子夜提供
实践
- 01. 蒋山渔村更新实践
- 蒋山渔村的更新是一个持续的,依附于乡村能量变化来缓慢进行的实践。在首期落成的项目中最重要,也最能体现出我们当时对乡村思考的就是蒋山书舍。
- 满是瓷砖“小洋楼”的村子里,书舍是少有的传统样式的留存建筑,在我们接手的时候它已经历过一次改造,是一个典型的隐藏建造逻辑,力求洁白整齐的乡村改造“范式”,因为在村民们的观念中这种古老样式的木制建筑是不实用的,不符合当代的生活需求。我们在二次改造中刻意营造了一种冲突的氛围,由封闭的现存外表和开放功能的矛盾,到室内外空间弥合交融界面的处理,直至现代材料和传统建造中间的碰撞,对比的冲突感贯穿了从功能逻辑到建造细节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在内院中,矛盾达到了极点。
- 改砌的老砖空斗墙和代表开放功能的玻璃茶亭并列在了一起,交界处的镜面材料让砖墙和玻璃在另一个空间中延展,一种由视觉错位带来的时空交错感弥漫开来,所有新旧部分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我们希望借由这种对比突出古老传统建筑的美好,也凸显植入功能的新鲜感。
- 欣慰的是,在项目使用之后的回访中,我们能感觉到老百姓的观念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会觉得在某些功能需求的建筑中,这种带有时间印记的老东西,是可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的,也更能再现他们记忆中这个村落本该有的模样。
▼蒋山渔村更新实践:经历了二次改造的乡村书舍 © 侯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