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由于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仅剩1800只且仅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区域,因而大熊猫是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独一无二的珍稀物种之一,它即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而中国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最早拯救熊猫的基地之一。随着成都市在过去的40年中高速的城市化发展,它成为唯一一处在城市中的熊猫研究基地。同时也承担起科研以外,更多旅游及城市休憩的功能。如何在城市中,改造一座既能最大程度上还原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原生生境,又能丰富游客自然科普需求的熊猫基地,是项目的出发点。
- 但是原有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看,亟待改造扩建。
- 1. 从动物保护视角,在原有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0.69KM2范围容纳了约80只大熊猫,已造成大熊猫场馆室内外生活空间局促,无法模拟大熊猫自然栖息地的生境;
- 2. 从科研保育视角,有限的场地使得现代化的科研设施无法建成落地,并引起游览路线和后勤管理路线交织等一系列的问题;
- 3. 从游客体验视角,923万年游客量,瞬时高峰游客量可达10万人/天,极大降低了游客的游憩舒适度。因而如何在用地规模控制和建设强度管控的约束条件,改扩建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项目的重要挑战。
理念:动物友好,人类友好
项目从友好理念整体出发,构建动物友好、人类友好的系统维度。在动物友好方面,从动物福祉角度考虑,充分考虑大熊猫在生理、环境、卫生、行为等方面的习性及偏好,致力于在有限空间范围内最大化实现大熊猫科学繁育、保护和有限的利用,最大程度上还原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原生生境,不干扰动物自然行为,为以大熊猫为代表的动物营造一片融入人类城市的自然生活天地。在人类友好方面,满足游客对熊猫及自然更多的感知和认知需求,提供自然科普教育理念的培育与熏陶,在尽可能减少人类游览活动对动物影响的原则下进行园区功能划分及游线设置,打造沉浸于自然、邂逅动物的游览感受,让项目成为人类与动物美好时光的共享地。
自然的动物
动物心目中的好的动物园首先是一座充分模拟动物生境的家园,因而新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需成为以动物而非人作为主体的动物园。游客只是进入到动物的自然栖息地的过客,动物笼舍的设计应该从“动物的展位”改变成“应该会有动物出现的场所“,所以大熊猫得以沉浸在最适宜的原始栖息地环境中展现最自然的生活状态。
- 为了保证动物福利的最大化,我们采取了三种规划手段:
- 1. 结合动物友好的保护因素及场地条件,并叠加交通组织及展示教育功能的需求确定最优化的馆舍布局方式;
- 2.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室内及室外的活动场地,并通过丰容设施尽可能还原大熊猫野生环境中的微气候、植物配置、地形地貌、坡度、湿度等特征,例如在冒险溪谷片区,我们依托流经场地的溪流布置大熊猫室外活动场所,并且尽可能利用朝南的缓坡地形打造植物郁闭度为50%左右的竹林生境;
- 3. 依据不同片区的展览主题及场地特征,设计以浸入式和隐蔽式为主的观赏方式,并尽可能规避游客活动所导致的大熊猫刻板行为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