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设计思享 于 2015-10-5 15:57 编辑
森佩尔这本书其实在我刚学设计史的时候便开始听说,只是一直没有拜读。前些日子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对建筑非常感兴趣,但是我选择的书基本都是基于建筑和文化相结合的类似书籍,因为潜意识里,我觉得将建筑元素和文化挂钩,或者说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建筑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于是前段时间我便看了一册建筑文化解析这样的书。它是一个类似建筑论坛的文章集,按照专家每个人研究的角度讲述了如今建筑研究的最前沿。在这本书里,我发现好多人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便是森佩尔的这本《建筑四要素》的理论,并在此理论上进行阐述、发展和再延伸。基于这样的一个情况,我觉得我非常有必要去读一下这些理论的根源。 我目前手里面拿的这一版本的《建筑四要素》这本书,其实并不是单单就是建筑四要素这一篇文章,而是森佩尔所有作品的集结。 这本书一共包括:中文版总序(吴良镛)、序、致谢、导言、正文、注释、人名与地名索引、主题索引、译者说明。正文部分其实是由森佩尔的文章构成,一共七篇。具体有:《古代建筑与雕塑的彩绘之初评》、《建筑四要素》、《科学、工业与艺术》、简介《比较建筑理论》、简介《技术与建构艺术(或实用美术)中的风格》、《技术与建构艺术(或实用美术)中的风格》、《论建筑风格》。其中《技术与建构艺术(或实用美术)中的风格只选取了其中的“纺织艺术”这一内容,附加的解释是,考虑其自身及其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关于风格受材料处理之限制的方式和关于礼仪——在其中,风格变得专门化,并贯穿整个文化史的、不同国家的服饰中得以发展。 其实对于森佩尔的这本理论著作,我并没有很认真地读完,因为在导言部分他的所有的理论编者都予以了最具体和客观的说明。于是我这篇读书报告的主要内容便是将森佩尔的理论在编者导言的帮助下,能够大致整理出来,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一:森佩尔是谁? ▼ 哥特弗里德.森佩尔,建筑师和历史学家。森佩尔1803年出生在汉堡,父亲是一名富足的羊毛商人。1823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数学,两年后去了巴伐利亚,据说是到慕尼黑艺术学院当了弗雷德里希.冯.加特纳的学生。森佩尔在慕尼黑的停留也很短暂,又去了雷根斯堡和海德堡,直到卷入一场决斗时间而在此被迫离开德国。后一直住在巴黎,并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建筑商,加入莱茵河的建筑师高乌的事务所。之后花了9个月的时间到德国旅行,后再入高乌门下。在亲眼目睹了推翻法国帝国君主制度的七月革命之后,踏上了围棋三年的“古典地区”建筑之旅——意大利、西西里和希腊。
二:关于彩绘的争论
▼ 19世纪20年代后期,巴黎为建筑界关于古典建筑彩绘问题的激烈讨论提供了一个开饭的舞台,这次争论存世拿破仑时期古典风格的教条主义遗风走向衰败。 关于这个争论的事端和具体细节,那必须要提到两个人便是高乌和希托夫。1815年到1821年之间,高乌到意大利、巴勒斯坦和上埃及地区做了一次艺术和考古之旅,回到巴黎并开始着手创作其关于彩绘问题的两部重要著作之一——《努比亚的古代建筑》。而希托夫则在1822年9月离开巴黎,去了罗马,途径庞贝和帕埃斯图姆,1823年到达西西里。在古希腊的卫城中,他挖掘了如今被称作“B神庙”的遗迹。希托夫对这座小型希腊殖民时期神庙的发现,遗迹他的彩绘复原图使欧洲陷入了一场激烈的建筑学争论。这件事标志着欧洲建筑理论界即将迎来一个转折点。 18世纪50年代早期,对帕埃斯图姆、西西里和希腊地区古希腊遗迹的重新发现和记录引发了一种艺术理念,这种理念主张希腊式取代罗马式成为古典理想的模型。
在这片争论中 关于彩绘开始出现了很多不一样的声音:▼ 【1】温克尔曼:
在18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文章中,“他将理想美学建筑的主要特征概括为排除了色彩、以纯形态为基础的美的定义。”主张,建筑越洁白越美,“白色反射出的光线最多,因此最容易被感知。”根据这个理论18世纪末,康德将这种形式美扩展到所有的艺术中,
“在绘画、雕塑等一切造型艺术中,就建筑和园艺等纯艺术来说,设计是根本。它并不是感官上的满足,而仅仅是因形式获得的满足感。这是体验的基本前提。那些使建筑草图熠熠生辉的色彩正是魅力之一。毫无疑问,色彩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客观对象在感官上更加生动,但它并不能增加其观赏性和完美感。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对完美形式的需求往往把色彩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如果我们承认魅力存在,那么形式才是魅力的真正存在。”
这个原则与希腊神庙的普遍形象可以说是完全一致,很多人便将其作为同时代实践仿效的典范。于是古希腊和现代建筑就被简化为一些形体鲜明、色彩纯洁的体块组合,最理想的是使用白色大理石,上面点缀着装饰性浮雕。这就是19世纪前几十年中,建筑的“白色装饰”观点。
其实这个理论争论的关键便是希腊建筑的色彩是建筑表面的色彩,还是主要装饰物的色彩?在这里对于色彩是建筑物表面的色彩还是装饰物的色彩,也出现了两种不一样的声音。一种,便是在潘泰列克神庙柱廊檐壁上发现的彩色装饰品草图,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关于希腊古典建筑的“白色装饰”观点。因而证明了希腊人在次要建筑上艺术性地使用了少量色彩。还有一种:一幅古代绘画的发现,其内容反映了色彩在非希腊建筑中大量使用但是早期希腊建筑中使用的却非常有限。很多实例支持了这样的理论,即色彩与艺术形成初期的时代和地点,或某个地方的衰落有着密切联系。 【2】卡特梅尔:
《奥林匹克.朱庇特——对古代雕塑艺术的全新阐释》,在书稿中,其目的是复原周四和雅典娜巨型雕塑,该雕塑是用黄金和象牙雕刻的,曾被很多古典主义作家奉为古代杰出的艺术品。但是也有很多古典主义的作家态度敌对,卡特梅尔将其批评主要列为四条:1,黄金和象牙雕刻的艺术品是与希腊艺术感不同的艺术品位的偶然产物;2,从美学的观点来看,两种材料混合的作品不如单一材料制成的作品那么纯粹;3,黄金和象牙给人的视觉奢侈感妨碍了人们正确认识古代遗迹的内在或艺术价值;4,用黄金与象牙对衣服和皮肤进行逼真模仿,妨碍了对形式这一雕塑本质的追求。但是另一方面,那些高度评价古代黄金和象牙雕塑的文章并非主要关注其材料价值或模仿的逼真程度,而更看重它们表现出的希腊艺术中的另一个特点,一种非形式的要素,即“色彩”。
他认为,黄金和象牙雕像是希腊早期原始木质神像的历史模型,那些神像色彩丰富,穿着真实。后来这种技巧发展为金属细木工术,仍然使用色彩以保护材料免受环境和时间的影响,并修补材料缺陷,后来还起到了缓和面积较大表皮之冷淡和单调的作用。在伯里克利执政期间,色彩的使用变成了希腊审美观念的内在组成部分,通过宗教传统和雕刻技法的别再特征被象征性地固定和神化。
【3】科尔雷尔:
认为,希腊地区的才会手法是在制作体型小巧而意义重大的作品时渴求精致的产物,还可以以此获得视觉效果强烈、地区特色鲜明的特点。
【4】施塔克尔贝格:
将神庙看成是晴朗的南部气候、别致的景观地貌和希腊的红色灵魂共同作用的产物。
【5】威廉.利克:
“我们很难对神庙和雕塑的才会理念得出一致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做法与希腊早期的做法非常相似,甚至在伯里克利时期也有相同的做法。毫无疑问,所有希腊神庙都采用了相同的装饰手法……表面光洁、风格雅致,与局部的雕像相协调。”
【6】布伦斯泰兹:
《希腊旅行与考察》,他将希腊神庙的发展分为四个部分:最初是木构原型,之后各阶段中色彩特性逐渐加强。只在最终的第四阶段,墙面才密布绘画和雕刻。更进一步,他将古代遗迹上的绘画分为三类:A,色彩被无目的地广泛应用于墙面;B,色彩被用来创造幻觉,作为使墙面产生雕刻版效果的替代品;C,色彩被用来加强雕刻的装饰性效果,并使雕刻与建筑融为一体。
【7】希托夫:其提出的复原方案和卡特梅尔的才会理论在建筑风格上非常相似。A,在希托夫的理论中,卡特梅尔的木质神像和维特鲁威的木构神庙并置一处,木质神像后来转变为黄金和象牙雕像,木构神庙上的“彩色涂层”则通过石材、灰泥和大理石得到模仿。B,认为建筑应通过色彩和晴朗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和自然的丰富多彩相协调。C,认为所有古代建筑都使用单一色彩系统,正如使用同一柱式系统的观点,和他表达建筑特性的手法。由此认为,希腊建筑的柱式保持了简洁和一成不变的特征,色彩是将建筑的重要性和意义结合在一起的媒介。
终结:为平息这场争论,19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和法国之间形成联盟,她们并非以特定的遗迹,而是以审慎而适中的假设为基础,直到1843年,艺术史家卡尔.施纳塞宣布争论已经结束,并宣布了最终的结论:“用高贵材料、特别是完美的潘泰列克大理石,建造的神庙,整体效果和主要部分是白色的。当然,在个别的次要部分的确使用了色彩,但并没有丰富多彩的倾向,只是为了一个明确的原因——让建筑外形或造型形态更加突出。”
三:《古代建筑与雕塑的彩绘之初评》 ▼ 森佩尔关于古典主义彩绘的观点和希托夫不同,他并灭有将所有的古代遗迹局限在同一种色彩体系中,不同的色彩体系可以并存,甚至坑内与其他体系融合在一起,但各自保持独立的发展。森佩尔关于色彩的观念也与希托夫的系统不同,他更愿意将彩绘放到比希腊古典风格更广泛的历史中研究,或将其看成一个连续的历史进程。而对古代遗迹历史发展进程的强调正是《初评》最主要的创新之处。此后,他对此观点作出更深入的扩展,将神庙彩绘中的希腊系统明确解释为一般彩绘进程——森佩尔成为“穿衣服”——中的一个阶段。 《初评》这一书体现了很多森佩尔关于哲学、设计、彩绘等的一系列观点:
1
认为人类对色彩的喜爱是其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在娱乐和装饰活动中的本能体现。因此,早期天然庇护所上装饰或涂抹的色彩充满了儿童的想象力,多采用“各种明亮色彩的混合。” 2
随着宗教观念的第一次兴起,人类的本能趋向精致。在随意绘制的轮廓线中产生了浮雕的概念,由此色彩被用来创造幻觉。从技术上来看,彩绘的发展进程是覆盖建造过程和庆典主题的附加物;从风格上来看,它是象征化和视觉效果精致化的过程。 3 对温克尔曼的风格体系观念(艺术的发展经历是从简单到丰富,最后变得冗余)提出最直接的挑战,认为艺术诞生之初表现为原始的“绚丽的混乱“,之后在风格演变中逐渐变得简洁而有机。 4
对串珠装饰造型发展六阶段概述,为这种装饰发展过程提供了例证。认为,纪念性建筑中使用的雕塑类装饰品起源于结构框架上悬挂或覆盖的自然和人工装饰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装饰图形逐渐表现出象征性,也变得更抽象。认为,彩色图案有时可以作为丢失雕塑的替代品。但是在森佩尔的理论中,雅典建筑上花饰涩爱的作用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它们整体表现出造型的意义——因此他指责那些使用多立克钟形圆饰却不在表面绘制树叶图案的建筑师,因为这种树叶图案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曲线造型。
设计思享周末推荐悦读书目 ▼
《西方建筑理论经典文库:建筑四要素》,(德)戈特弗里德.森佩尔 著,罗德胤、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