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团队: 主持建筑师:李亦农 建筑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6A8工作室 结构机电: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六设计院 项目建设方:清华大学 建筑摄影:BIAD-杨超英建筑摄影工作室 文脉,一个抽象的贯穿于历史与现代的辞藻,却是让一座城市、一个聚落、一幢建筑根深蒂固的土壤。 作为人类思想与文化传承发展的聚集地,校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里汇聚的理念,交流融合、提炼升华,并不断推陈出新,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之中,所积累沉淀的“集体记忆”与承载它们的空间实体聚合而成了校园文脉。 继承演进校园传统文脉与探索发展现代新科研空间成为我们设计的缘起。 传统肌理的清华大学校园规划,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校园的格局为基础,处处体现出的是礼仪性的开放空间。我们希望通过动态的设计思维方法,将科研办公与公共休闲通过竖向分离,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增添活力型的空间节点,为严谨的理性思考提供一处灵感集聚的场所。在对校园肌理与传统文化的深入调研与分析后,我们认为应当秉持在继承校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与东区已形成的现代风格相得益彰。 清华大学科研楼项目位于校园东区边缘地带,用于解决清华大学内科研用房面积的不足难题,主要功能为科研用房、教授办公用房、多功能厅等功能,属于典型的校园建筑。 科研楼的主体是简洁明了的双板式布局,为达到良好的通风与采光条件,每幢板楼标准层均为南北向布置,南向为教师办公研究用房,最大限度满足了不同学科教师对于研究用房的需求。北侧设置包含垂直交通和卫生间的结构核心筒,其他房间均为实验用房,可形成不同规模的科研单元。这种标准层平面布局,形成了教师办公与科研实验直接对应的关系,使交流与沟通简洁高效。 体现校园建筑大气稳重的同时,对主楼的立面进行整体尺度的研究,强化板楼的体块切分,将两栋楼板划分为四片以适度缩小体量。南立面表皮设计,将老校区温暖的红色仿砖纹理与新区中简洁的白色混凝土编织在一起,深浅不一,变化出丰富的光影效果。明朗有力的线条,让历史与现代以一种错综复杂又秩序井然的姿态交融新生,古与今亲切的交谈。体块的处理上也强调红白对比,标示出清华校园特有的历史感与现代感。 传统园林的设计精髓在于游园途中,通过复杂的界面,与人的感知发生共鸣与互动,创造丰富的感官体验,“一转一深,一转一妙,此骚人三味,自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刘熙载在《词概》中就已推崇曲折的好处。曲折的空间形态,蕴无限于有限之中,移步异景的动态思维自古便存在着。 这种对于人文情怀的关注,以及建筑表皮之于建筑的深层含义,让我们创想在建筑首二层以U型玻璃构建单曲面墙体,连续舒缓的曲线围合成自由流动的公共场所,自然环抱出亲切的密语空间。 U型玻璃悠然的传送柔和的漫射光线时,在视觉焦点处设置的透明玻璃,使若隐若现的景致瞬时清晰呈现,带来了柳暗花明的诗情画意,室内外空间便开始交融、对话。 在探索历史文脉继承与延续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让新建筑以谦逊的姿态融入原有的校园环境,在满足建筑所要完成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达到和谐共生。建筑是一座桥梁,它可以贯通古今,低吟浅唱的诉说历史与现代,终营造出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校园环境,传承一代又一代学者点滴心血集聚而成的集体记忆,以此交融滋长,生生不息。
载自:公众号jhuglass
P1
P2
P3
P4
P5
P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