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民居建筑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题的缘起——研究往往始于问题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的来临人类在共享全球化
成果的同时,也遭受着传统文化的丧失、环境特征的趋同等危机,传统
空间文化如何延伸和发展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与讲求效率的工作需要,促使我们的空间设
计朝着“西化”甚至“e化”的方向阔步挺进,我们今天的设计教育、学术
范式、设计手法、质量标准,设计师的职业资格考核等,也几乎都采用
西方模式。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徽派建筑
徽州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世人关注,当
是基于它的风格特色以及形成这些特色的原因。徽州古建筑本身就是生
活在黄山市的大部分地域和江西婺源及宣城地区的绩溪在内的多少代人
民所写下的另外一种文字形式与文化符号的大块文章。
室内——徽派建筑室内
“室内”的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较模糊的,中国传统文化崇“天
人合一”,人与自然交融,建筑室内外相互渗透,室内外的边界常常是
弹性的、模糊的。
徽派建筑民居的大厅与天井之间常常不设固定门窗,室内与室外完全
融为一体称为“敞厅”。有些“天井式”民居的“天井”就像“天窗”,仅一米
见方,很难分清哪是室内,哪是室外的庭院,还有些厅堂走廊、轩等,
几乎没有垂直界面的界分,有时(如冬季)则装上槅扇门,可随季节变
化灵活装拆,“有无相生”。
徽派民居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受徽州独特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
较为鲜明的区域特色。徽州地区原为古越人聚居地,因皖南山区气候
湿润,为防止瘴疠之 气,古越人宅居形式主要为“干栏式”建筑。汉魏
以后,为躲避战乱,中原士族多次大 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
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
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主要形式为“楼上厅”,
楼上厅室轩敞,作为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保留了古越人“干栏式”
建筑的格局。为解决通风采光问题,中原民居的“四合院”形式又逐步演
变成适应险恶山区环境的、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徽派民居建筑特征
徽派建筑大多建于明代和清代,分布在安徽省南部徽州地区歙县,绩溪,休宁和黟县,这里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社会安定,没有都市的喧嚣,多的是田园般的宁静和淳朴的民俗。
虽然皖南民居的规模小,但也是两层高,平面则以狭长的天井为中心。天井,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三面为房屋,一面为门墙,楼梯位于门墙的一侧的西南角,二楼天井为廊。大门居中,正对为正房,通常为三间,也有五间的。正房正中。楼上为“堂”其他为居室,楼的上下墙不一定对齐,这是很独特的。柱子,直接搁在底层梁上。东西两侧均设厢房,也有仅一侧设厢房的,隐墙高大,门尾造半间,屋顶向内天井成坡形,厢房坡顶也坡向内天井,这样有利于天井的采光和通风,也适合于阳光的照入,山墙处为阶梯形的马头墙,既有防火功能,也丰富了建筑形体造型,
天井
“天井”是房屋和房屋或围墙围合而成的露天空地,天井的设计使
得屋内有充足的光线和良好的通风效果,同时与徽州的经商传统也有很
大关。按风水理论,水为财之源,经商忌讳财源外流,天井能聚集屋面
雨水,名曰“四水归明堂”,以图财不外流的吉利,“天井”是徽派建
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马头墙
徽州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木结构房屋易遭火灾,为避免火势蔓
延,又产生 了“马头墙”。“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是在居宅两
端墙顶砌筑的高出屋面的山墙 ,用于防风、防火。“马头墙”的构造
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
坡长度定为若干档, 墙顶
挑三线排檐砖,上覆小青瓦,
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
板,因形似马头,故称“ 马
头墙”。粉墙黛瓦的“马头
墙” 是徽派建筑的又一重
要特征。
徽派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
追求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徽派古民居建筑多是依水势而建,山环水绕、依山傍水是徽派古民
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 合的基本特征,而且徽派古民居建筑的色泽、
体量、架构、形式、空间,都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的格调。徽州民居村
落隐映在青山古树之间,有山泉溪水之便利,以青山绿树为屏障,青瓦
白墙高低错落,野鸟家禽交相鸣啼。窗外远眺,天然画图尽收眼底,天
井内洒落阳光雨露,小院中植置花木假山。在这里,建筑充满了人情味
和乡土气息,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
追求功能实用与工艺装饰的完美结合
徽派古民居从建筑内容到建筑形式上的特点,都与皖南山区独特
的历史地理环境相适应,在讲究功能实用的同时,追求工艺装饰之美。
徽派古民居建筑在审美追求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广泛采用木雕、砖
雕和石雕,并显示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木雕在徽派古民居建筑的
装饰雕刻中占主要地位,横梁、立柱 和各种构件中,月梁、屏门、隔
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杆栏围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 头上,均有精
美绝伦的木雕花纹图案,其表现内容和雕刻手法皆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
各异 。
徽派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
徽派建筑中马头墙的艺术特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本身是不动的。徽州民居中的墙壁也是如此。它
高耸着,挺立着,发挥着它的多种功能。如果没有马头墙装饰,它就会黯然
失色,而与一般平凡的墙壁无异。但在徽州能工巧匠的手中,经过巧妙的形
象塑造,赋予它以马头形状,这就改变了一般墙壁的呆板面貌,而成为美的
艺术品,并为审美者提供了想象的物质材料,审美者可以从马头墙所诱发出
来的形象思维中,获得多种多样的美感。
墙头上的马头造型,仿佛带领着墙壁向前奔腾。这种动态,似乎也改变
了墙壁原来的静态,使它也富于动态美了。在审美的加工改造中,墙壁又像
马的躯体,也在随着昂扬的马头而腾飞,在徽派建筑中马头墙随处可见,它
是和家族建筑群连成一体的。因而它不是少见的、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多
种多样的。它形成了庞大的群体。它腾骧在住宅之上,跃向广阔的天空。远
视之,则见青霭缭绕,云傍马头,马驰聚之疾如云之飞腾。这便是墙上马头
形态映入审美主体心坎上所显示出来的美。
徽州建筑,正是由于具有马头墙的造型,因而才大大拓展了他的空
间感,并强化了它的运动感,从而显示出它那生气勃勃的活力。另人感
觉到,它不是孤身处于偏僻狭窄的环境中,而是驰骋在广阔的天地之间。
它是徽州民居兴旺发达的象征,是徽州腾飞的象征。
徽派民居建筑中“三雕”的艺术特征
徽州民居的各个部分主要是门楼、门罩、梁架、窗柩、栏杆等处,
都饰以各类雕刻,“徽州三雕”艺术,就集中体现于这一点里。
门楼是砖雕大显身手的地
方,一般都雕刻有各式山水花
卉、鸟兽人物、戏文传说等图
案,总体上以民俗和戏文为主。
门楼分“罩”和“楼”两部分,
三层五层不等。曾在徽州很多
人家的门楼砖雕上,看到过渔
樵耕读图、有春行乐图、三国
故事图等,一般都有七八个层
次,最多达九层,就非常的繁
复华美了。
砖雕大多用来装饰门罩、
门楼、照壁、门额和八字门
墙的话,石雕就多是用于装
饰望柱、栏板、华柱或柱础。
而木雕呢,则主要是在梁
架、窗户、楼梯处大显身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