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wired.tw/2012/03/16/atelier-tekuto/index.html
(攝影—江凱維、圖片提供—Atelier Tekuto/田園城市)
曾受邀於TEDxTaipei 2011演講的日本建築師山下保博,作品重視材質的實驗與創新應用,言談間散發著一股對建築的熱情與對社會的關懷;他直接坦率、毫不模稜兩可的應答方式,也與傳統日本人大異其趣,如此個性或許與故鄉有很大的關係。 鹿兒島奄美大島位於九州本島最南端,各方面均與台灣極為相似,不僅濕度高、颱風多,歷史上先後遭琉球、江戶幕府、美國等外來者殖民,距離台灣也比東京近得多,自認與台灣人擁有相同的DNA的山下甚至表示:「來台灣像回到老家一樣。」 首度在台與田園城市文化合作出版作品集《Atelier Tekuto天工人:Listen to the Materials》,山下此次應出版社之邀來台出席新書發表會,同時為展覽「Listen to the Materials:山下保博+Atelier Tekuto」揭開序幕。《Wired》抓住備展時的空檔,帶讀者一窺這位建築魔術師的世界。 Wired:這次出版的作品集《Atelier Tekuto天工人》,以問答的形式與圖解淺顯易懂地呈現天工人的作品與概念,如此有趣且一般人也能了解的呈現方式,是你的點子嗎? 山下:出版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那些對我還不太熟悉的海外讀者,特別是非建築專業人士,能輕鬆快速地理解我的建築作品。在書中,我們盡可能使用淺顯易懂的語彙搭配圖解,讓一般讀者也能對建築產生興趣。 Wired:書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你對建築材料的大膽實驗與創新運用,像是〈Earth Brick〉的氧化鎂、〈Crystal Brick〉的玻璃、〈A-Ring〉的鋁等等,你曾提到所謂「傾聽材料的聲音」,具體來說你都怎麼做呢? 山下:所謂「傾聽材料的聲音」,就是觀察這個材料期望如何被運用。比方說,如果有塊木頭期望被製成櫃子,但卻被作成一張書桌,成品就會顯得突兀不自然。我與其他建築師的不同之處,在於我認為所有的材料都想要成為主角,而在建築中,那主角就是結構。 為了發掘各式材料一躍成為「結構體」的潛能,我嘗試用新的方式組合材料,如果還行不通,那就自行研發新材料。我們常與大學和企業合作,耗費長達三年的時間,研發這些從未有人看過的嶄新建材,也因此獲得了多項專利,這本作品集中的案子,約莫七成左右都是如此。
〈A-Ring〉
〈Crystal Brick〉Wired:為什麼你會特別注重材質的實驗? 山下:我對材質的喜好與敏感度,可能與故鄉有很大的關係。鹿兒島奄美大島是個依山傍海、坐擁豐富自然景色的地方;生長於這樣綠意盎然的環境,我對周遭事物的「感受性」格外強烈,尤其是物品材質的質感與差異,不論日常生活用品或朋友使用的物品,在對該材質加以了解後,我都會思考「自己該如何利用或改造這種材料」。 其實我們生活中目光所及的一切都是由材質構成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數千年的建築史中,材質也一直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近百年來現代主義(Modernism)的發展歷程中,材質卻遭到忽視。我的理念就是從以往那種「以材質為中心」的思考出發,以原創的觀點發展材質的全新可能性。 Wired:你個人有特別偏好的材質嗎? 山下:「土」是我心目中終極的材質,它隨處可見、唾手可得,而且成本極低,實用性非常高。另一個我最近很有興趣的材料是「水」,像太陽能一樣,水力能產生電力,水也是生命之源,人體內也有大量的水,如果將水作成一種材質的話,或許能成為結構體,我很想實驗看看。此外,目前我正與企業合作研發一種通電壁紙,一旦成功的話,電流將可沿壁面自由流動,家中牆壁任何一處都能成為開關或插座。 Wired:你曾說過「發生在日本東北的311大地震及海嘯,是推促著日本進入下一階段的巨大變化。」你覺得下一階段的樣貌為何? 山下:最重要的變革,我認為是「世界將不再以經濟為中心運轉」。20世紀是經濟掛帥、一切向「錢」看的世紀,當時大家普遍認為經濟第一,環保等其他議題的重要性遠遠不及經濟,結果發生了雷曼事件,造成全球金融體系崩解。 21世紀的今日,經濟依然很重要,但不過是幾個要項之一,其他可能有環保、區域發展等等,總之不再是以往獨尊經濟的局面。另一個巨大變化是從全球化(Globalism)走向全球在地化(Glocalism),舉建築的例子來說,過去全球化的時代,無論在日本、台灣或衣索比亞,建築風格式樣一律相同,無視當地習俗與文化;但在全球在地化的趨勢之下,較以往更加注重在地的文化與特色,因地制宜設計出不同的建築。 Wired:就建築的角度而言,你認為311之後該如何重建? 山下:針對目前311災後重建,我想了兩個方法:一個是〈Mobile Smile Project〉,另一個則是之前〈Earth Bricks〉計畫中研發出的,以土壤與氧化鎂所製造的土磚。 現階段許多工人與志工亟欲進入災區協助重建,卻面臨沒地方可住的窘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發起〈Mobile Smile Project〉,將拖車與住宅合而為一,成為兼具舒適與機動性的「拖車住宅」。而海嘯侵襲過後,許多人稱土壤受到鹽水污染,已無法作為建材之用,然而我們為〈Earth Bricks〉計畫所研發的土磚,正是採用自鹽水提煉的氧化鎂加上土壤製成,如此一來,原本遍尋不著的建材變得俯拾皆是,引起許多建商的興趣。透過隸屬於我東京事務所底下的非營利組織N.C.S.(Network Construction System),這些計畫即將自今年四月開始運作。
〈Mobile Smile Project〉Wired:311重建最困難之處為何? 山下:是國家。國家缺乏具體的重建政策,所以大家不知道該從何做起。經過這次東北核災,半數以上的日本人對兩個組織喪失信心:政府與媒體。事發當時,由於政府與媒體聯合隱瞞災害的嚴重性,在國內的日本人僅得知災難的發生,卻對後續的災害及影響一無所知,國外掌握的消息反而較國內詳盡。如今事發一週年,核災後續影響的嚴重性才逐漸明朗化,給人一種「在搞什麼?」的感覺,現在提到國家,大家也會有種「算了吧」的態度。 所以我才說日本已進入下一階段,如果政府與媒體不再受到信任,群眾只能自己尋找真相,導致Twitter與Facebook等網路社群使用者極速增加,因為這是唯一能了解事件真相的管道。如此弔詭的現狀,一定要改變才行,We have to change! Wired:目前日本有許多反核遊行與廢核連署,你個人對核能的看法是? 山下:我非常反對核能,核能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有人說一旦廢核電力就會不足,這完全是錯的,現在日本國內90%的核電廠都處於停機狀態,電力仍然供應無虞,就算運轉中的10%也停役,只要稍微提升火力與水力發電的比例,也不致於會產生缺電的窘境。 國家根本不告訴大家真相,卻要我們承受這遺留萬年的禍害。你會問:既然百害無一利,為什麼政府依舊執意發展核能?我認為有兩個原因,首先是錢,因為發展核電政府就能徵收更多的稅;第二就是為了核彈。說難聽點,連小學生都明白,這是個愚蠢的決定,這是被經濟發展蒙蔽了雙眼的後果。 Wired:感覺你對社會的動向與事件都相當關心? 山下:那是當然的,建築師並非工匠,我們的工作是透過建築去「設計」社會,也就是解決社會上的問題。 Wired:對於不熟悉你作品的台灣讀者/建築愛好者來說,如果想認識你對建築的核心想法與精神,從哪個作品開始比較好? 山下:只要從自己感興趣的作品下手就可以了,沒有特別的順序。不過,我希望讀者能從作品中了解到「觀點」的重要性,明白除了社會上既有的觀點之外,還能用許多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誰說我們只能30、60或90度看事情?試試看22.5度,你會發現一切將全然不同。 Wired:目前遇過最具挑戰性的案子是? 山下:我想是〈Earth Brick〉吧,全新的材料與結構,耗費大量的時間與人力去開發;當時大家都說我瘋了,做這麼吃力不討好的事,但我就是不想重複別人做過的事,要做就要做新的才有趣,我也很想接台灣的案子,請大家幫我多多宣傳。
〈Earth Brick〉 Wired:如果有機會接台灣的案子,你希望設計怎樣的建築? 山下:我希望能規劃一整個社區,使用當地的材料,融合台灣傳統地景與建築,以外國人的身分、全新的角度,打造一個新社區,材料或許能用我最近很有興趣的「水」,台灣是個海島,周圍有取之不盡的水可使用。 Wired:你有欣賞的建築家嗎? 山下:日本建築家的話,最喜歡的三位是伊東豐雄、坂茂與石山修武,瑞士的Peter Zumthor我也覺得不錯。最近我對號稱「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中國建築師王澍很感興趣,他的作品很有趣,有侯孝賢的氛圍。 Wired:最後,問點輕鬆的問題,你平常都做什麼休閒活動呢? 山下:我很喜歡看電影,日本的黑澤明、小津安二郎,義大利的貝托魯奇、費里尼我都很喜歡;台灣導演我最愛侯孝賢,《冬冬的假期》、《咖啡時光》裡面那種帶著淡淡餘韻的真實感很棒。我也很喜歡戶外活動,尤其是露營,如果有三天假期的話,我想去登山露營,在野溪邊搭帳棚,伴著營火讀書喝酒,對我而言這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吧。休閒活動對人很重要,人不能光是工作,就像社會不能只重視經濟一樣。
Listen to the Materials:山下保博+Atelier Tekuto作品展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3/31 展覽地點:田園城市藝文空間(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72巷6號B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