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黄的灯光,浓浓外省乡音的老板,满屋花椒大料与中药材飘香,大大的青花瓷面碗,每张桌子上都有一桶的满满筷子的筷桶, 滚烫的热汤浮满了黄黄的牛油,能够塞满整嘴的大块牛肉,大口咬下弹牙的面条……“眷村牛肉面”这样的特殊食物,当年明明是创新的东西,却摆放在旧的架构底下被当作老东西看待,当然这也是在台湾成长的孩子共同的记忆。
这是20多年前的回忆了,那年老张已经70岁,四川绵阳人,1949年跟随国民党部队到台湾,退伍后离家40年的老张用着对故乡残存的记忆拼凑出属于他家乡的味道,这也就是今天的台湾川味牛肉面。当时年轻的利旭恒怎么会了解一个离家多年四川老兵的心理想着什么,他只能体会到大碗的牛肉面带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2011年在北京,一位客户委托设计一个台湾牛肉面馆,霎那间那年吃面的回忆有如顷巢而出,设计师开始了他的回忆工程…一个充满吃面回忆的面馆。
本案没有高深的设计理念,只有回忆,青花大碗,筷子,热腾腾烟雾缭绕,就是这家面馆的主题。当年老张从大陆去了台湾,20年后利旭恒从台湾来到了大陆,设计师只想用老张的笨方法拼凑当年在故乡吃面的回忆。这是台湾设计师利旭恒第一个两岸历史回忆的设计作品,饱含了大时代的儿女情感。台湾独有的川味面食、京城文化与老兵故事的混搭,这是设计师为这段两岸回忆制造的联结。
在设计上,设计师尽量以朴实的态度来诠释这个“回忆站”。牛公馆地处水街拔脚的一个位置,店面两侧临街,临街的外墙在打掉后以玻璃墙取代。室内外的设计风格主要以天然的原木色为主色调,从室外一直延伸到室内。木料在该案中使用广泛,从天花到墙壁、从地板到桌椅,大部分的内装都采用了橡木。原木色彩的清新与饱和的暖色调落落大方,给来此用餐的客人一种亲切如家的感觉。通过对木材的不同切割手法,简单的几何线条就能够将室内空间进行区隔与塑性。墙面虽然都使用的橡木,但在控制线与线的距离以及条与条的宽度,一处就是铺满的仅仅挖空几个装饰凹槽的实体墙,而另一处则是利用这种类似木栅的实物罩在实体水泥墙上作为装饰墙来进行处理。空间内最出彩的设计要数天花的吊顶了。在用餐区的中间支起了一个黑色的钢材料支架,它好像是一个大树的主干,快要到天花的时候向四周开枝散叶,延展出一个个青花瓷大碗的实体雕饰。为了满足迎接更多的顾客,店内的座位布置以长桌为主,散桌为辅。位于中心区的长条桌最为显眼,一个从入口直达收银台的长版条桌左右位置可容纳近20个座位席,在单侧靠墙的联排背墙皮面定制软座区也摆放了几张较长的桌子,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客容量。为了照顾少量族群单独用餐的需求,划分出了4人座与双人座的区域,客人在享受美味面食的同时还能够欣赏店内的各色瓷器品摆件。
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一个暖意昂扬的小餐厅,一个乡情环绕的两岸故事,朴实的牛肉面携手质朴的设计,给人传递的是那一份喜爱家乡美食的情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