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情綿綿 咖啡館
臺北中山店 1985.12
臺北忠孝店 1986.6
一九八五年以前的臺灣城市對當時的市民都會休閒生活來說,是無趣又沒有什麼變化的都市,特別是對已經富裕起來又有多餘閒暇那時候年輕人來說,平常的正當休閒生活簡直是無處可去的桎梏;現在說來你可能無法相信,臺灣當時還在戒嚴時期,跳舞必需到不合格又龍蛇雜處的地下舞廳,喝咖啡聊天的地方除了極少數的咖啡館,一般大多是裝潢包裹得黑矇矇的有點色情,或者是接進貴族的金碧輝輝煌,純粹喝咖啡和朋友談天說地的健康場所一直都很少或者不曾出現過,看著今天到處多得簡直說是患難的各形各色咖啡館,簡直叫人難以相信。
在那之前的五六年,我個人因為閒暇常去日本旅行,對於比臺灣先進十幾二十年的日本各大都市的年輕人優雅閒適的結伴坐在開敞明亮設計前衛現代的時髦咖啡館喝咖啡聊天,讓我極為驚訝又羨慕,每回去日本總在想如果臺灣也能有這樣的都市現代空間讓年輕人去休閒聚會該多好。只是我只是一個建築工作者,以為沒有什麼機會可以讓我玩一次,只有一九八二年在我工作的漢寶德先生的建築師事務所幫忙協助做過著名的臺北西門町救國團有點社教服務意味<蓮苑>,那是一家由日制時期的四層樓破舊老街屋改裝翻修而成的年輕人的公共場所,就叫<蓮苑>,沒有多餘的外加符號,因為外表與空間都被改造過,空間變化多端又饒富趣味,當時在臺北算是很有空間花樣的年輕人的去處,對於年輕人是很具吸引力的,每天無時無刻都見有年輕人拿書包擺在門口排隊,當年還得過建築師獎,曾經讓參與設計工作的我極有成就感,那次經驗也是我後來投資設計經營<舊情綿綿>的主要原因。
<舊情綿綿>以一家單純的咖啡館受到如此的歡迎甚至發展成為臺灣都市的休閒革命運動是有些叫人匪夷所思所思的,但是今天回頭看起來,事實上也有一些道理:
一、 解開都市室內休閒消費的禁忌,一至四樓的營業空間,開放流暢而透明,讓年輕人自由自在。
二、 創造冷色建材的使用革命,冰冷的不鏽鋼,大面積的玻璃,水泥原質的直接曝露,和管路的露明。
三、 大膽的使用鋼製及大理石家具,以鋼管襲仿造中國古典家具的優美形式與線條,掀起臺灣開始大量使用鋼製家具的風潮。
四、 賦予臺灣傳統文化的更新與運用,大量重新包裝已經式微得快要沒人搭理的臺灣傳統流行文化素材,成為通俗音樂的復興革運動。
五、 啟動流行文化年輕化的濫觴,國際流行資訊的不斷引進,成為臺灣都市流行的最重要據點。
事實上簡單的說,<舊情綿綿>解放了八零年代的臺北,解放了當時的都市青年身心,解放了他們的生活社交與休閒流行方式,解放了都市老建築的更新方式,解放都市室內空間的使用方式,讓室內空間自由開放活潑起來,不但是一個革命宣言,還是一個大行動,每天有人排隊想要進去喝咖啡,那也是我青年時期的狂狷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