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随着生态时代乡村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乡村工业遗存,这些工业遗存亟待更新激活,以融入乡村的产业升级,成为新的吸引点,吸引新型产业及创业人口重新在此聚集,展现未来乡村的年轻与活力,从而成为提升乡村的竞争力的新焦点。
- 余村印象位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两栋保留建筑原属余村巍山工业园,现已复垦为农田,它们见证了余村从“工业飞鸟”到“生态田园”的绿色发展之路。项目于2022年6月正式完工。余村印象是中国第一栋碳中和建筑。开放后的余村印象青年图书馆为载体,融合多重使用功能,成为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乡村场所,并具有前瞻性地将其打造为碳中和建筑,已成为余村景区的时尚“新景点”。
▽融入绿水青山的余村印象©吴清山
- 一、余村印象与乡村新青年
- ‘余村印象’通过对乡村工业遗存建筑的更新激活,使其带着工业时代的记忆重新融入生态时代乡村的产业发展,来展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开放包容的发展态度。
▽生态田园中的余村印象青年图书馆©吴清山
- 二、保留集体记忆的现代更新策略
- 建筑之一原始功能为水泥厂,约480.0㎡,是为使用功能而建造的混凝土盒子。另一栋则是曾经的拉丝厂,约500.0㎡,钢结构屋架,内部两层挑高的空间。两栋改造建筑体量小距离远,相隔约100米。
▽两栋保留厂房©吴清山
- 01. 场地记忆:工业遗产集体记忆的场景重塑
- 设计师首先从场地入手,让被人与自然侵蚀的集体记忆以低影响的方式在田园上回归,将现状农田打造为大地剧场。用场地上的农作物种植复制了原来厂房的肌理,田埂路延续了过去厂房的运输道路,人们在田埂路上寻找曾经的厂房记忆,阅读余村的过去。农业景观保留了生产属性,人们可以参与到种植和收获中,增加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也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建筑融入大地场景©吴清山
- 02. 建筑更新:文化记忆与使用需求相结合的“保用结合”柔性更新
- 形态是集体记忆最直观的媒介,建筑改造设计遵循强调”最小干预,最大效益”的原则,提炼和保留其内在的形态记忆,将这些记忆融入到新的场景中,实现了可持续的建筑保护与更新。
▽功能拆解图©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杜春宇团队
▽延续原始厂房建筑形态记忆©吴清山
|